这比赛,是不是有点儿太“跨界”了?
我看好多人都在讨论王一博参加的那个上海8小时耐力赛,说实话,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,我脑子里就一个大问号,演员去赛车?还是8小时耐力赛?这跨度也太大了点吧。网上那照片,赛车服一穿,架势挺足,但心里总觉得有点儿“玩票”的感觉。话又说回来,人家这热度确实是有了,赛场边上那人山人海的,一看就是粉丝大部队。
这事儿吧,最让我想不明白的是,一个好好的演员,非要去挑战一个对自己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。你想啊,赛车这东西,是要靠天赋,更需要大量时间和汗水去磨练的。不是说拍几场戏,或者平时练练就能上赛道的。很多专业的车手,从小就在卡丁车场摸爬滚打,练就一身本领。王一博他本身是有赛车基础的,这倒是没错,之前也拿过一些成绩,所以也不能完全说他只是为了蹭热度。但8小时耐力赛,这强度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你看这次比赛,他那个车队,队友们可都是硬核赛车手。他自己虽然是车队老板,但也要下场比赛。赛场上的情况,可不是镜头前那么简单。赛车不仅仅是速度和技巧,还有策略,还有团队配合,还有对车辆状况的判断,以及最重要的,对风险的把控。我刷到一些现场的视频,那发动机的轰鸣声,轮胎摩擦地面的尖叫声,感觉空气都带着火药味。他能全程保持专注,不犯致命错误,已经属实不易。
关键是,比赛结束后,大家对他的关注点,好像又回到了“流量”和“跨界”本身。一部分人觉得,看,这才是真偶像,敢于挑战,敢于突破。另一部分人就觉得,这不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吗?是不是真的懂赛车?是不是会影响他的演艺事业?这种声音一直没停过。我倒觉得,这本身就是一种“流量”的体现,他走到哪里,哪里就有讨论。
但问题是,这种讨论能持续多久?这次耐力赛带来的热度,能不能真正转化成对他赛车事业的认可,或者对他未来演艺道路的加持?我总觉得,现在的年轻人,特别是一些流量明星,他们似乎总是在不停地“跨界”,尝试各种领域。有时候是唱歌,有时候是演戏,现在又跑到赛车场。这种多元化的尝试,初衷是好的,想要证明自己不止一面,想要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可问题在于,每个领域都有它的专业性和门槛。你不能指望一个演员,突然就成为顶尖的赛车手,或者一个歌手,马上就能成为商业帝国缔造者。我们看到他努力的身影,看到他拼搏的样子,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信号。但这份努力,能否在专业领域获得真正的认可,还需要时间来检验。毕竟,赛车不是偶像剧,不能靠颜值和人设撑全场。
而且,这种“跨界”行为,风险也是有的。一旦在比赛中出现失误,或者成绩不理想,很有可能就会被放大,成为被攻击的靶子。比如这次,就已经有很多声音在质疑他的专业性了。这种压力,普通人可能很难承受。他自己能顶住,这已经说明他有一定的心脏。
我倒觉得,与其纠结他到底是真的喜欢赛车,还是为了营销,不如看看他通过这件事,有没有学到点什么。赛车这项运动,教会人的东西很多,比如坚持,比如团队协作,比如在极限压力下的冷静。如果他能从中学到这些,并且应用到自己的演艺事业中,那这次“跨界”就是有意义的。
而且,这次比赛,吸引了那么多不同地方的粉丝赶来,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他们愿意为偶像的梦想买单,愿意到现场为他加油。这种凝聚力,是很可怕的。但这种力量,能不能转化为对赛车运动本身的推广,或者对其他正能量价值的传播,才是更值得关注的。
毕竟,不是每个流量明星都能成为赛车手,也不是每个赛车手都能成为明星。但如果他能用自己的影响力,去吸引更多人关注赛车这项运动,去传递其中的拼搏精神,那这件事的意义就大多了。
所以,他这次上海8小时耐力赛,究竟是昙花一现的流量狂欢,还是真正开启了另一扇大门?等到新鲜劲儿过去,大家还会继续关注他的赛车成绩吗?
声明:本文内容超过90%由作者原创,其余部分通过AI辅助查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来源,所有内容均经过严格审核与复核。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,杜绝低俗与不良导向。
配资平台app,配资公司选择,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