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一曲烟雨2024-06-21 23:59#长文创作激励计划#
本文主要内容:从零开始,完整推导出古诗的平仄格式。
本文目录:
01 引言02 基础知识03 写诗时平仄的基本规则:四要四不要04 从零开始推导平仄格式01
引言
在头条上,对于古诗的写作分为三派:
格律派:古诗就是要讲平仄,必须严格按照格律来写。(注:格律诗即近体诗,为了表述及理解方便,以下一律称为格律诗)非格律派:按平仄写诗就是八股文、就是戴着镣铐跳舞,必须摒弃。无所谓派:我随便,用平仄写也行,不用平仄也无所谓。但不管你怎么想,格律诗——依平仄而写的诗——在历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,并且是古人发明的东西,而不是像有的网友以为的那样是后人为了显摆去杜撰出来的。
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来推导平仄格式的,并非辩证格律诗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与否,这方面就不深入探讨了,下面只简单举几个例子,以证明古人——主要指唐代诗人,格律诗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(并不代表他们写的所有诗都是格律诗)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02
基础知识
一、平仄经常有人问,平仄是古代才有的,现在写诗要什么平仄?
能问出这个问题,说明他根本没有明白“平仄”的本质是什么。
平仄是什么?它是一种文字的归纳方式,是通过“声调”对文字进行归类。
为了便于理解,这里以普通话来进行说明,我们都知道,声调有一、二、三、四这四声,如: ā á ǎ à
发一二声的——平声
发三四声的——仄声
“平仄”就是把发一、二声的字归为“平”,发三、四声的字归为“仄”。
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代,甚至百千年后的未来,只要文字有声调的区别,都可以以此确定一个字的平仄。因此“平仄”的本质是按照声调对文字进行归类的一种方式。
举例:
桃花潭水深千尺
这一句诗各字的读音为:
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
根据一二声为平、三四声为仄的归类方式,这句诗的平仄为:
平平平仄平平仄
图片
二、格律诗的押韵要求俗话说无韵不成诗,押韵是古诗的基本要求之一,以四句来说:
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,不押韵时尾字用仄第二句押平声韵第三句不能押韵,尾字用仄第四句押平声韵以王维的《鸟鸣涧》为例:
人闲桂花落——第一句没有押韵,尾字用仄
夜静春山空——第二句押平声韵
月出惊山鸟——第三句不能押韵,尾字用仄
时鸣春涧中——第四句押平声韵
三、格律诗平仄四种基本格式按平仄写格律诗,即对诗句中的每一个位置的字用平还是用仄,都有要求,这样读起来才能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律感。
按照这个要求,就形成了无论是五绝还是七绝都需要遵守的四种基本格式(五律和七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),即:
平起平收——平起首句押韵式:首句平声字起头,押韵。平起仄收——平起首句不押韵式:首句平声字起头,不押韵。仄起平收——仄起首句押韵式:首句仄声字起头,押韵。仄起仄收——仄起首句不押韵式:首句仄声字起头,不押韵。在这四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,又规定某些字可平可仄,由此演变出更多的变格。
注:多数情况下,诗句的首字是可平可仄的,所以一首诗究竟是平起还是仄起,实际上是以首句的第二个字为准。
以杜甫的《绝句》为例: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
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首句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的第二个字“个”为仄声,“柳”不押韵,所以这首《绝句》采用的格式就是“仄起首句不押韵式”。
以下分别为五绝、七绝的平仄格式,其中打括号的文字表示此处可平可仄。
图片
图片
03
写诗时平仄的基本规则:四要四不要
很多人对格律诗的写作望而却步,都是觉得要把格式记下来太难了,但它只是看起来复杂,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。
那么有没有简单的记忆方式,可以快速掌握平仄格式呢?
俗话说听10遍不如做一遍,既然它是格式,必然有规律可寻,如果我们能从零开始,自己去把格式推导出来,明白其中的原理,搞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排列,岂不是一下就记住了?那就真正能做到“格式心中走,平仄不发愁”了。
这就是这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——完全把书扔到一边,自己推导出平仄格式。
在正式推导之前,我们需要知道以下几个规则——四要四不要。
一、四要1、平仄要两两相间
当南北朝时期的周顒(yóng)发现文字有四声之后,沈约从音乐上受到启发,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,将文字按照平仄的组合融入到诗歌的写作中,成为了“近体诗”的开端。
其中一个规则就是“平仄要两两相间”,因为像马跑起来时马蹄的间隔方式,因此又被称为“马蹄韵”,如此就能产生优美和谐的韵律美感。如:
却话巴山夜雨时
仄仄平平仄仄平
2、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要相“对”
诗两句为一联,前一句为出句,后一句为对句,对句的平仄要和出句相对,即相反。如:
出句:国破山河在 / 仄仄平平仄
对句:城春草木深 / 平平仄仄平
3、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平仄要相“粘”
粘——粘在一起,表示相同。如:
城春草木深 / 平平仄仄平
感时花溅泪 / 平平平仄仄
注:第3、5字的平仄并没有相同,因为涉及到其它规则,所以进行了调整,后面会讲到。
4、要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
不论——不管它,可平可仄
分明——平仄固定死的,不能变动
即诗句中的第1、3、5个字,平仄不论,第2、4、6个字,平仄必须分明。
前面讲了,在四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,某些位置的字还可以更改平仄以增加格式的变化,这一个规定正是用在这里的。
二、四不要1、不能要三平尾
三平尾是指一句诗的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
2、不要三仄尾
三仄尾是指一句诗的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字
3、不要犯孤平
孤平有两派不同的观点,一派是指一句诗中,只有一个平声字或者除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,另外一派认为,凡是“仄平仄”这样两仄夹一平的情况,都是孤平。
4、不要孤仄
孤仄指一句诗中只有一个仄声字。
可以看出,这“四不要”基本都是为了避免形不成马蹄韵的诗句结构。
“四要四不要”的要求一定要记牢,它们是进行平仄格式的推导时遵循的基本条件,也指明了推导时的步骤:
第一步:先根据“四要”推导出初步格式。第二步:再根据“四不要”对格式进行检查修正。第三步:最后根据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确定可平可仄部分,完成。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!
图片
04
从零开始推导平仄格式
何为从零开始?就是从一片空白开始,有的小伙伴可能就不信了,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,真的能把平仄的标准格式推导出来吗?不信?咱们走着瞧!
从前面的讲述中已经知道,平仄有四种基本格式,我们再温习一遍,它们分别是:
1、平起首句押韵
2、平起首句不押韵
3、仄起首句押韵
4、仄起首句不押韵
我们就挑第1个“平起首句押韵”来进行吧,为了讲解简单易懂一些,推导字数少一点的五绝。
首先把正确的“平起首句押韵式”的正确格式放在下面,等到我们推导出来后再来同它进行对比,看看是不是一样的。
图片
一、第一步:根据“四要”,推导出初步格式1、第一句
既然是平起,表示第二字为平——为什么?结合前文中对于平起还是仄起的规定以及“二四六分明”的原则确定。
但目前除了第二个字确实为平外,其它的字我们并不知道,就用问号表示,于是第一句如下:
?平???
再根据“四要”中的第1点:平仄要两两相间,显然第1个字也是平,而第3、4个字就为仄,于是第一句变成:
平平仄仄?
再因为这是“首句押韵”,根据前文中对押韵的要求,韵脚字为平声,所以第5个字为平,第一句的初步格式完成:
平平仄仄平
咦?好像也不难嘛,对不对?只要记住了前面所讲的基础知识和“四要四不要”,很轻松就把第一句给推导出来了。
我们趁热打铁,来进行第二句的推导吧。
2、第二句
接着第二句更简单,前面“四要”的第2点——对句要和出句“相对”,也就是跟第一句的平仄相反就行了,前面我们把第一句平仄已经推导出来了,是“平平仄仄平”,所以第二句跟它反着来就行:
仄仄平平仄。
3、第三句
第三句也一点难度都没有,根据的是前面“四要”的第3点——下一联的出句要和上一联的对句“相粘”,也就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同就行了,这就是抄作业嘛:
仄仄平平仄。
4、第四句
看看上面第二句是怎么来的,这第四句就怎么来——对句要和出句“相对”,第四句跟第三句的平仄相反就行了:
平平仄仄平。
于是“平起首句押韵”的初步格式已经被我们推导出来了:
平平仄仄平,仄仄平平仄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So easy!这么一会儿时间就把四句的初步格式推导出来了,平仄是不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?
当然,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,这只是初步的格式,接下来我们还要根据前面所讲的基础知识和“四不要”对格式进行修正。
图片
二、根据基础知识和“四不要”修正格式。再温习一下基础知识:
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,不押韵时尾字用仄第二句押平声韵第三句不能押韵,尾字用仄第四句押平声韵四不要:
不要三平尾不要三仄尾不要犯孤平不要孤仄1、检查修正第一句
推导出的第一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用上面的要求挨个检查:
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——尾字“平”,正确
不要三平尾——不是三平尾,正确
不要三仄尾——不是三仄尾,正确
不要犯孤平——没有犯孤平,正确
不要孤仄——没有孤仄,正确
所以第一句不需要修正,直接保留:
平平仄仄平
2、检查修正第二句
推导出的第二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用上面的要求挨个检查:
第二句押平声韵——表明最后一个字应为“平”,修正为:仄仄平平平
不要三平尾——修正后为三平尾了,所以将倒数第3个字平仄互换一下,修正为:仄仄仄平平。
为什么改倒数第3个字,如果改倒数第2个字,就成了:仄仄平仄平,出现了两仄夹一平的“孤平”,错误,所以只能改倒数第3个字。
再将修正的后的“仄仄仄平平”继续检查:
不要三仄尾——不是三仄尾,正确
不要犯孤平——没有犯孤平,正确
不要孤仄——没有孤仄,正确
所以第二句修正后为:
仄仄仄平平
3、检查修正第三句
推导出的第三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用上面的要求挨个检查:
第三句不能押韵,尾字用仄——正确
不要三平尾——不是三平尾,正确
不要三仄尾——不是三仄尾,正确
不要犯孤平——没有犯孤平,正确
不要孤仄——没有孤仄,正确
所以第三句也可以直接保留:
仄仄平平仄
4、检查修正第四句
推导出的第四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用上面的要求挨个检查:
第四句押平声韵——正确
不要三平尾——不是三平尾,正确
不要三仄尾——不是三仄尾,正确
不要犯孤平——没有犯孤平,正确
不要孤仄——没有孤仄,正确
所以第四句也可以直接保留:
平平仄仄平
由此得出检查修正后的格式为:
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大家发现没有?除了第二句有一个小调整外,其它三句都直接保留了我们推导出的初步格式,由此可知在知道了推导原理以后,推导出格式来是多么的简单。
三、根据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来测试确定哪些字“可平可仄”,确定最终格式不知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前面贴出来的正确格式,上面有一些字打了括号,表示那个位置的字可平可仄,现在我们就来确定哪些字可以打括号,依据就是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。
图片
1、测试第一句中的各个字是否能互换平仄
推导出的第一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。
先把第1个“平”换成“仄”,看看可不可行:
仄平仄仄平
很明显,两仄夹一平,犯孤平了,所以第1个字的平仄不可以更换。
第2个字要分明,所以第2个字的平仄也不可以更换。
第3个的“仄”换成“平”呢?可行吗:
平平平仄平
很明显,成孤仄了,所以第3个字的平仄也不可以更换。
第4个字要分明,不能换。
第5个的“平”,我们推导的是“平起首句押韵式”,所以第5个字要押韵,也只能用平,不能换。
所以第一句里没有一个字能互换平仄,也就是没有一个字能打上括号,它的最终格式确定下来了:
平平仄仄平
2、测试第二句中的各个字是否能互换平仄
推导出的第二句为“仄仄仄平平”。
先把第1个“仄”换成“平”,可行吗:
平仄仄平平
发现它既没有孤平,也没有孤仄,说明第1个字是可平可仄的,可以加上括号:
(仄)仄仄平平
继续看推导出的第二句“仄仄仄平平”的第2个字,第2字要分明,不可以更换。
第3字的“仄”换成“平”,可行吗:
仄仄平平平
这样就成三平尾了,不能换。
第4个字要分明,不能换。
第5个字要押韵,不能换。
所以第二句的最终格式确定:
(仄)仄仄平平
3、测试第三句中的各个字是否能互换平仄
推导出的第三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。
先把第1个“仄”换成“平”,可行吗:
平仄平平仄
发现它既没有孤平,也没有孤仄,说明第1个字是可平可仄的,可以加上括号:
(仄)仄平平仄
第2个字要分明,不能换。
第3个字的“平”换成“仄”,可行吗:
仄仄仄平仄
成孤平了,所以不能换。
第4个字的“平”换成“仄”,可行吗:
仄仄平仄仄
同样成孤平了,不能换。
第5个字“仄”不能换,因为押韵的基础知识中说了第三句不能押韵,尾字要用仄。
于是第三句的最终格式确定:
(仄)仄平平仄
4、测试第四句中的各个字是否能互换平仄
推导出的第四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。
第1个字的“平”换成“仄”,可行吗:
仄平仄仄平
成孤平了,不能换。
第2个字要分明,不能换。
第3个字的“仄”换成“平”,可行吗:
平平仄平平
成孤仄了,不能换。
第4个字要分明,不能换。
第5个字要押韵,用平,不能换。
所以确定第四句的最终格式为:
平平仄仄平
至此,我们就从零开始,推导出了“平起首句押韵式”的完整格式:
平平仄仄平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还记得前面正确的格式吗?
对比一下,一模一样,完全正确!
图片
相信到这里,大家对于如何推导平仄格式已经有了初步的感觉了,这里我们只是以五绝的“平起首句押韵式”做为范例,其它的格式以及七绝,推导过程也是一样的。
一步步做下来,是不是发现平仄原来也没有那么难?
当然,如果想在写诗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平仄格式,还得进行很多的练习,等到形成思维习惯以后,我们就能做把格律书扔到一边,出口即成符合平仄的格律诗了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app,配资公司选择,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